一曲高亢战天歌——广西抗击60年一遇旱灾启示录

    【打印正文】 日期:2018-12-03 08:04     来源:浦北县纪委    浏览:3481    

    广西新闻网记者 曾铁强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春天。异常凶猛的旱魔肆虐八桂大地。河沟断流,山塘干涸,水柜见底……从城镇到村庄,从田野到山岗,到处传来“干渴”的呼喊。

  没有山崩地裂,没有熊熊烈焰。无声的灾难,犹如一个无声的考场:考验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检测子弟兵的鱼水情深;磨砺不屈的民族精神;见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间大爱。

  经历这场天灾,我们收获了很多。

  启示一:

  党的坚强领导是我们战胜困难的根本保证

  巨大的自然灾害,考验着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此时,“党的坚强领导”不是空洞的口号、抽象的说教,而是一系列具体、实在,有着时代内涵的决胜韬略。

  面对罕见的秋冬春三季连旱,全区1237万人、56万公顷农作物受灾的严峻局面,胡锦涛总书记就我区抗旱减灾工作作重要批示。2月12日,温家宝总理来到东兰县三石镇巴造村,看望慰问灾区群众。他请村民放心,政府一定会让大家有水喝、有水用。

  “不漏一村、不漏一校、不漏一屯、不漏一户、不漏一人!”自治区党委、政府在给各级干部下达“死命令”的同时,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抗旱救灾工作,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自治区主席马飚等领导多次深入旱区一线,了解旱情,指导抗旱救灾工作。在凌云县抗旱一线,郭声琨要求各级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团结互助,抗大旱、保生活、保生产。在那坡县抗旱一线,马飚要求广大干部深入一线组织领导抗旱救灾工作,优先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千方百计确保灾区群众每人每天有20公斤水。

  我区各级党委、政府率领广大干部群众深入旱区每个角落,排查缺水人群,制定饮水解困方案,落实供水措施,昼夜奋战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组织运水送水,绝不让一名群众没水喝。

  那坡县龙合乡明浪村弄逢屯70多岁的五保户李光杰感慨不已:“要是没有共产党,没有党员莫支书送水,我可能早就渴死了,真是感谢这些救命恩人!”弄逢屯因公路不通、无水源,群众只能到四五公里之外取水。一匹马因连续驮水4个多月而累死。明浪村支书莫正观向上级争取水泥等物资,组织村干部、党员和群众在公路边修建一个临时蓄水池,解决该屯群众二次取水难和饮水难问题。同时,莫正观组织9名党员与9名五保户、残疾瘫痪老人结成帮扶对子,承担起送水任务。他亲自为弄逢屯70多岁的五保户李光杰、残疾瘫痪老人李德巧送水,每天都要往返7公里。

  受灾严重的河池市组建党员抗旱服务队1380支、群众服务队744支,为旱区群众运送饮用水44.5万吨,全市党员共为抗旱救灾捐款530多万元、物资折款60多万元。

  事实证明,在灾害面前,党的领导核心是坚强的,各级党委和党的基层组织是坚强的,作为党的细胞的党员个体是坚强的,真正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不愧为国家、民族的“顶梁柱”和“主心骨”。

  启示二:

  人民子弟兵是我们抵抗灾难的钢铁长城

  旱情发生后,广西军区先后两次召开全区电视电话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抗旱救灾行动,号召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牢记我军宗旨,全力以赴打好抗旱这场硬仗。

  广西军区司令员刘晓琨、政委李文潮和军区几十位将校军官亲临抗旱救灾一线,了解灾情,科学部署兵力。各军分区、人武部、预备役团都有一名主要领导参与当地抗旱救灾指挥领导小组,广大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冲锋在一线,全区上下形成了党政军民齐心协力抗旱救灾的热烈氛围。

  边防某团九连官兵执行巡逻任务时,每人身上都多了一套“新装备”:一个白色的塑料桶和一根背包绳。在完成巡逻任务后,就上山找水。官兵们往往要翻越几道山梁,才能找到可以饮用的山泉。接上泉水后,官兵们没有把水背回部队,而是背进了驻地小学。

  驻来宾某预备役团组织预备役人员送水进村,安排近百个送水点,保证每人每天生活用水不少于20公斤,解决了近5000人的饮水困难。

  东兰县人武部的280多名官兵、民兵主动请缨,组成应急小分队,哪里有旱情就转战到哪里,平均每天出动100多人次,送水5吨左右,一直持续到汛期到来。

  北京军区派出给水工程部队,千里驰援我区打井抗旱。4月6日下午,经过50多个小时的昼夜奋战,在田东县祥周镇模范村打出了“模范井”,每小时出水量达90吨左右,可满足当地近3000名村民的日常生活和2600多亩耕地的生产用水。他们还计划在我区再打3口井用于抗旱救灾。

  哪里灾情最严重,哪里就有子弟兵。百色公安消防支队那坡县大队大队长黄洪流,是这支队伍中的一个缩影。3月29日,天天给群众送水的黄洪流向县长蒋正辉请半天假,说“家里有点事”。蒋正辉后来才知道,“这点事”是黄洪流岳父当天出殡。旱灾期间,黄洪流岳父从病重到逝世、火化,他忙于送水而无暇顾及,直到出殡这天,才请假匆匆为岳父送行。在213天的抗旱生涯中,黄洪流率领消防官兵为缺水村民送水5200多吨,目标都是路况最差、距离最远的村屯。

  截至目前,广西军区已经组织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3.67万余人次,帮助361个行政村解决了7.37万人次和3.82万头牲畜饮水难题。


  启示三:

  民族精神在灾难中磨砺得更加坚韧 
 

  干旱可以让生命枯萎,却不能消磨我们不屈的民族精神。勇敢、勤劳、团结、乐观,这些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宝贵品质,在这场灾难的磨砺中,焕出越发耀眼的光芒。

  为了寻找水源,抗旱军民勇闯视为“生命禁区”的幽深溶洞、无底天坑。

  2月23日,隆林各族自治县蛇场乡马场村80后苗族青年、广西大学毕业的返乡“村官”熊春青,与一名伙伴带着一根绳子、一把手电,以脚在前、头在后的“倒爬”方法,闯入传说有“马蜂精”出没、深达568米的溶洞,为乡亲们找到水源。

  3月1日,东兰县三石镇纳合村弄凡屯瑶坟山脚下新发现一个洞穴。下面有水吗?有毒蛇猛兽吗?是龙潭还是虎穴?看着黑咕隆咚的岩洞,众人倒吸一口冷气。“我下!”蒙永生和蒙永杨兄弟俩,别上矿泉水瓶,抓起手电,钻了进去。会不会卡在洞里,会不会掉进无底深渊?天已擦黑,洞口聚集着焦虑的目光。历经惊心动魄的150分钟,一声“找到水了!”两个泥鳅般的人钻了出来……

  乐业县同乐镇央林村地处天坑群旁,出现水荒后,“飞猫”探险队来了。这支民间探险队在多次天坑科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他们要深入天坑底部,寻找地下河水。“经过几个小时的艰辛攀爬,我们终于下到天坑底部,最后在洞中20多米深的地方找到了两个水源,且水质清澈,能解群众燃眉之急。”探险队队长何卫兵兴奋地说。

  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很多。

  大旱面前,几乎村村为水犯愁。但缺水的村屯又为水而礼让,让人格外动容。

  在那坡县,坡荷乡善合村的水源成了坡荷乡和龙合乡共同的集中供水点。抽了两天,水位下降,坡荷乡个别年轻人想不通,用石头填住取水点:“水都让给龙合乡喝,我们没水种田了,日子还过不过?”正在僵持时,坡荷乡一位花甲老人站出来说:“不用怕,别的地方缺水,政府天天都送,我们没水喝,政府也会送!”于是,善合村将原本留作150多亩蔬菜的灌溉用水,无偿提供给龙合乡的10个村,4200多人由此获得了宝贵的“救命水”。

  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克长乡后寨村,壮苗两个民族杂居。两个民族语言和风俗各有不同,平时很少来往,有时还为一些小事产生纠纷。现在面对持续的旱灾,大家团结一致,相互帮助,一起找水源,一起抗大旱保春耕。几个屯的壮苗同胞共喝一泉水,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颂歌。

  因为团结,也只要团结,便没有克服不了的灾难。

  启示四:

  爱心和凝聚力总在灾难降临时凸现

  在灾难面前,总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人让我们感动。

  麻广林,一位朴实的壮族农民,在横县校椅镇种了600多亩莴笋。当他从电视中看到,大旱导致很多山区群众用水十分困难,云南以及广西大石山区的青菜奇缺,有的地方人们已经吃了几个月咸菜、榨菜时,他马上决定,捐菜给灾区群众。230吨“爱心莴笋”,源源不断地送到了最需要的地方。

  麻广林的爱心影响了更多的人。3月21日一早,百色市右江区莲塘村的菜农黄忠平、梁立业、卢维柱,从三人合伙种的300亩菜地中采摘了10吨青菜,捐献给重旱区那坡县、乐业县的学校师生、敬老院和养老院的孤寡老人以及其他困难群众。

  4月8日,在重旱区东兰县,4位从事建筑和道路工程的个体老板谭小华、黄卫、陈永芳和韦德焕,主动找到东兰镇政府,提出认领该镇巴拉村13队、乐里村六脉屯、百豪村百豪小学和五联村坡四屯共316人的送水任务。他们表示,只要群众的饮水难问题没解决,就坚持送水。

  一位在广东东莞开厂的台湾老板心牵我区旱情,嘱托3名员工带上5万元现金来到南宁,“钱要全部花在支持抗旱上,且不要声张。”南宁一家饮用水厂的老板知道来意后,深受感动,将20吨饮用矿泉水慷慨免单。

  截至4月8日17时,我区共收到社会各界抗旱救灾捐赠资金1.1亿余元、捐赠物资折款4422万元。

  有人曾担忧,市场经济的大潮,淘洗去的是社会责任和道德意识,沉淀的是纸醉金迷和唯利是图。这次抗旱救灾有力地证明,大爱之心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旦面临天灾人祸,便会不同于平时而越发奔涌激荡起来。

  启示五:

  每一次巨大的灾难,总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 
 

  西南地区特大旱灾的影响,凸显了当地农业“靠天吃饭”的严峻现实。目前旱区不少地方正积极发展节水农业,转变发展思路和方式。严酷的旱情正成为西南地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次契机。

  具体到广西,旱魔在历史上就是为祸全区的自然灾害之首。据《广西水旱灾害及减灾对策》记载,广西所受自然灾害中,危害最重的首先是旱灾,约占60%。

  灾难是一种洗礼。一个民族,只有向灾难学习,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

  痛定思痛,大旱大治。在全区抗旱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之时,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用两年时间投入20多亿元,在大石山区6市30个县(市、区)同时启动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表示,此次大会战是广西“痛定思痛、深刻反思后作出的重大决策”。

  4月15日,我区30个县(市、区)同时举行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开工仪式。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和改造家庭水柜、地头水柜;清淤维修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和新建工程;灌区配套、泵站改造维修和新建工程;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加强管网和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水电站、水库尤其是原设计有灌溉功能的大中型水库、水电站的灌溉功能。

  根据初步调查,这次大会战将新建家庭水柜6万个,新建扩网工程180多处,建设自流引水工程1500多处,建设提水工程650多处,建设引蓄结合工程500多处及地头水柜;将新解决饮水困难人口120万人以上,恢复改善新增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50万亩以上。

  我们相信,通过这次大会战,年年“喊渴”的大石山区定能实现“有水存得住,旱时用得上”的目标。

  这是大石山区人民之福!这是八桂人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