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公务车改革、“车轮上的腐败”整治的不断深入,公车私用、私车公养、超标准配备公务车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从巡视巡察情况来看,一些单位公务车加油乱象仍然突出。
南充市切实发挥巡察工作“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作用,对巡察过程中发现的公车加油乱象问题扎实整改,同时着眼堵塞漏洞,提出了治本之策。咱们一起去看看。
加油卡疑成“提款机”
个别单位以为加油卡充值为名,违规将钱款转入石油公司,从中套现,将加油卡变成了提款机。
2013年至2016年间,一下属单位为市级某部门机关提供充值油卡20余万元,其操作方式为:下属单位将资金转入石油公司,进账单交该部门机关,由该部门机关换发票后交下属单位报销。巡察跟踪查阅该下属单位2014年财务账目,显示2014年4月至8月先后为该部门机关充值油卡7次,金额4.34万元。而同期的该部门机关涉及的燃油费开支正常,下属单位为该部门机关充值油卡问题,涉嫌私用。经整改,该部门全面核查了下属单位加油卡使用情况,共清退10.9万元,对相关违规人员作出问责处理。
公务车变成“油老虎”
个别单位加油卡管理混乱,油卡管理人员对车辆加油量心中无数,让驾驶人员有漏洞可钻。
2015年2月,市级某单位6辆公车在17个有效工作日内共开支油费2.03万元,平均每车每天耗油达到200元,总体用油量明显超高;一公务车24天内加油11次、报油费4400元,平均每天耗油183元;2017年12月1日,同一辆公车间隔仅1分钟就分别在两所加油站加油455元、200元,车辆加油次数频繁,加油明显不合理。经整改,该单位核查发现公务车驾驶员确实存在多开发票报账的问题,涉及金额共2859.23元,现已全部整改清退到位,并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了约谈,驾驶员作出检讨。
私家车改由“公家养”
个别单位以私车用于公务为由,将私家车的费用在单位报销,把私家车变成公家养。
市级某部门下属单位2017年存在私家车报销燃油费、过路费、停车费问题,2017年12月分别报销3辆私家车过路费540.55元、燃油费2200元、燃油费757.15元。2013年6月报销私家车多次往返兴山至北碚的过路费590元。经整改,相关费用全部清退,并建立健全了定点维修及加油、派遣管理台账。
汽油车开成“柴油车”
个别单位内部管理混乱,报销发票审核不严,个别驾驶员将汽油车用油有意或无意开成柴油票报销,从中获取利益。
2014年某市级单位公务车报销燃油费时出现柴油发票4张,金额7649.97元,而该单位车辆均为汽油车。经整改,该单位全面核查了2013年以来公务车辆维修保养、过路过桥、洗车等费用的使用情况,共清退相关费用3646元,对相关违规人员作出问责处理。
加油卡购买“私用品”
个别单位加油卡管理使用无序,驾驶员用加油卡违规购买香烟等私人用品,把加油卡变成提货卡。
某市级国有企业2013年8月在中国石油公司办理加油卡主卡一张,副卡四张,用于公车加油和私车公用时的加油补助。经查发现,驾驶员林某使用尾号614的加油卡在2014年7月15日消费368元的“多种商品”,2014年9月林某调离后没有交回加油卡,至2016年11月10日林某持该卡累计消费7195.68元;该企业驾驶员刘某使用加油卡购买香烟。调查核实后,林某主动退回违规消费的7195.68元,刘某主动退回违规消费的182元,并接受了批评教育。
为充分发挥巡察的“震慑、遏制、治本”作用,南充市对上述加油乱象扎实整改,完善公车管理制度,规范车辆出车程序,创新举措严堵漏洞,并开展专项检查,严查违规使用公车、加油卡,套取公款等行为,强力整治由此滋生的腐败和浪费问题,切实杜绝公务车加油乱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