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发展赢得历史主动

    【打印正文】 日期:2022-10-21 08:34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浏览:2186    

果园港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核心区域,是我国最大的内河水、铁、公联运枢纽港。随着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推进,长江黄金水道、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已在果园港实现无缝贯通,使之逐渐成为“世界的中转站”。图为10月16日拍摄的重庆果园港。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五年来,雄安这座“未来之城”拔节生长。容东片区是雄安新区率先落实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支撑启动区开发建设、探索新区创新开发模式的先行区。图为雄安新区容东城市运营管理中心监管平台。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发展形势“怎么看”、发展工作“怎么干”的问题,为新时代我国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是我们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更好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既要看到我国发展总体态势是好的,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取得新的伟大胜利,也要看到当前诸多矛盾叠加、风险挑战显著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

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对困难和挑战、阻力和变数,我们要做到临危不乱、危中寻机、开拓进取、开辟新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更加精准务实的举措,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重要的规律性认识之一。面对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必须更好坚持新发展理念,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凝聚更强大的发展合力。城市和乡村、平原和山区、产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等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不均衡是客观存在的,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机械地搞“一刀切”,而是符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促进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局中,长三角的战略定位是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必须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通过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造经验,支持全国高质量发展。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积极稳妥推进,有计划分步骤实施。

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要优化分配结构,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高质量发展育新机、开新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要确保全党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团结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各地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勇于担当,主动作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党中央精神切实贯彻到工作实践中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必须加强战略谋划,确保供给安全。这就要求我们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明确重要能源资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加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海外资源保障能力。在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农产品供给安全问题,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为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擘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我国有着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数字经济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发挥其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这既是一个重大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深化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各类资本及其作用的认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正确处理资本和利益分配问题,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健全资本发展的法律制度和规则体系,落实监管责任,全面提升资本治理效能。

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祸几始作,当杜其萌;疾证方形,当绝其根。”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见微知著,抓早抓小,着力避免发生重大风险或危机。要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快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天,我们正在此前发展奠定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上续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周思勤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